肇慶市粵劇團送戲曲進校園。 受訪單位供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2012年年底,陳啟良迎來了事業生涯的轉折點。這年,他被任命為肇慶市粵劇團團長。也是在這一年,肇慶市粵劇團轉企改制,成為肇慶市粵劇團有限公司。這艘至今行駛62年歷史、傳承和發揚粵劇傳統文化的大船,在陳啟良的帶領下,駛進了全新的發展海域。
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全面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肇慶市粵劇團有限公司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系列機制、人事、財權等改革,在2012年4月改制成功,獲得了當年肇慶市“改革先進”單位稱號。
但隨后粵劇團的發展狀況,與團員們的初衷產生了背離。十年走來,粵劇團的改制之路并不輕松。
商業化道路未達預期
錢從哪里來?這是轉企改制后團里首要面對的問題?!锻ㄖ访鞔_,經費繼續撥付,專項資金扶持,市場融資助力。改制后,市財政每年繼續安排固定的事業經費給市粵劇團。其它收入來源,就要靠粵劇團走市場化道路解決。
2014年,肇慶實施“美麗肇慶·周末劇場”文化惠民工程。劇場在星巖禮堂展演,劇目涵蓋舞劇、話劇、芭蕾舞劇、粵劇、交響樂等。這對粵劇團來說,是市里扶持改制后國有文藝院團開拓市場的一種方式。
“粵劇團參與周末劇場的演出,每次收入6000元,還有票房分成。這吸引了一定的觀眾量,但市場化效果還是不達預期。”市粵劇團副團長陳宜分析,本地粵劇市場仍不成熟,“改制前,我們的演出基本都是純公益的,群眾免費看?,F在要收門票,大部分觀眾都不愿意買票,更不要說花大價錢買票看精品粵劇了。”
薄弱的市場,難以支撐市粵劇團走出一條成功的市場化道路。疫情發生前,市粵劇團的商演市場主要在湛江一帶。“湛江鄉鎮廟宇多,我們到那里通常是表演廟誕戲。一場商演收入2萬至3萬元,但除去吃住、交通等各項成本,平均到每個人利潤并不高。”陳啟良說道。
大型精品粵劇商演則基本難在本地上演。“2017年,肇慶本地一家茶樓曾贊助粵劇團,在星巖禮堂舉辦一場面向中高端人群的粵劇精品演出。成本約10萬元,但票房收入只得約3萬元。”陳宜介紹,一場普通演出成本3萬至5萬元,票價只是10元至30元。“門票價格約50元才能收回成本,但大部分觀眾接受不了。”
2017年開始,政府以采購服務的方式,開展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市粵劇團承擔了這項宣傳任務。2017年至2019年,市粵劇團每年商演五六十場。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粵劇團的商業演出大幅萎縮,演出收入持續走低,企業生存發展面臨工資發放不足的困境。
工資待遇水平停留在十年前
商業化運營效果不理想,直接影響的就是員工的收入和福利。10年來,靠粵劇團商業演出的收入,團里每人的收入每月共增加了約500元,但基本工資、社保、公積金等還是改制前的水平。以團長為例,近3年各項工資、獎金補助等加起來,每年總收入到手約7萬元,普通員工則約4萬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珠海演藝集團今年春季的招聘中,旗下粵劇團招聘演員,薪酬待遇在正常出勤前提下,基礎工資、出勤工資、演出工資、年終獎合計8萬元至20萬元。
收入偏低、前景不明,大量人才從粵劇團流失,國家一級、二級演員出走外地,粵劇團每年到戲曲專業院校招聘,因為工資福利低,應屆畢業生都不愿意入職。改制前全團約60人,現在剩下44人,其中演員流失最嚴重,目前演員只有16人。
說到流失的人才,陳啟良的語氣中滿是可惜。“2016年,團里計劃編排精品劇目,想邀請以前的骨干回來參與創作。但對方說,團里每月基本工資才2800元左右,他在廣州就有8000元,實在難回來。”
人才隊伍不穩定,影響了精品劇本的創作。陳啟良一直想設立導演、編劇等創作團隊,但一直組不了局。“現在團里沒有創作團隊,要想創作精品,就需要外聘專業人才。因此,近年粵劇團自身的劇目創作進入了停滯狀態。”
人才流失帶來的還有另一個明顯影響。團里沒了“明星”效應,對觀眾的吸引力打了折扣。“每一個粵劇團都要有技藝精湛、獲得觀眾認可的臺柱子,發揮明星效應才能吸引更多人來觀看。這類臺柱子通常是國家梅花獎演員,國家一級、二級演員,但市粵劇團都沒有。”陳宜說道。
本地戲迷痛惜人才流失
改制后的落差,不僅團員們有深刻體會,就連本地戲迷也有所感嘆。
“我十幾歲就開始睇粵劇團的戲,每一場戲都會去捧場。”66歲的易偉忠有50多年戲齡,是市粵劇團的資深擁躉,見證了粵劇團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上世紀60年代,市粵劇團演出《紅珊瑚》時,周恩來總理曾親切接見全體演員。改革開放后,劇團還應邀到英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演出。1999年到中央電視臺錄制了粵劇折子戲,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2009年的《鐘馗》又獲得了第七屆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提起市粵劇團的輝煌,易偉忠如數家珍。
余惠玲也是本地資深戲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看粵劇團的演出。“以前的演員唱得又打得,戲好睇,觀眾看得入迷??吹骄实牡胤?,大家還會站起來鼓掌。以前在端州,一年可以看十五六場大戲,改制之后減少了一半,遠遠解不了大家的戲癮。”在她看來,本地粵劇迷對粵劇團人才的流失都很心痛,“是觀眾的一大損失。”
易偉忠、余惠玲都希望,粵劇團今后能更多地排好戲、演好戲,造福本地街坊。易偉忠真誠地說:“作為普通群眾,我們很希望政府進一步重視粵劇文化的傳承,加大經費投入,擴大宣傳樹立品牌,這樣才能留得住人才,創作更多佳作。”
市粵劇團也表示,近10年來,由于演職人員工資收入低,人員流失比較嚴重,對藝術提高和業務發展已構成不利。排練辦公場所和演出物資陳舊,沒有資金進行修繕更新。特別是疫情以來,商業演出近乎停止,進一步加劇了財務困難。市粵劇團希望,市財政按目前物價和工資水平重新核定公司的撥款基數,通過加大撥款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促進地方戲曲傳承和發展,追趕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城市的文藝發展水平。
堅守傳統陣地開拓發展空間
有人離開,也有人堅守。市粵劇團舞臺技師何永銳在1990年進團,至今仍在團里工作。“在這里工作久了,大家相處比較融洽,有感情。而且我在這里讀書成家,舍不得離開肇慶。”何永銳覺得,在團里干的就是一份事業,這份事業讓他安心留守。
市粵劇團宣傳委員、正印花旦朱女在2015年加入市粵劇團。她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曾獲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銀獎、中國戲曲紅梅大獎賽提名獎、肇慶市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金獎。
“肇慶是粵語的發源地之一,是一個很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肇慶市粵劇團歷史悠久,在海內外都很有名氣。”懷著傳承、發揚粵劇文化的信念,朱女以肇慶為平臺,和同事們為市粵劇團的發展和粵劇文化的傳承進行了多方探索。
“6年來,市粵劇團堅持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每年逾百場,走過的學校500多所。今年,我們在端州、鼎湖,高要、德慶、懷集的5所學校舉辦培訓試點,項目有表演、唱腔、器樂,未來兩三年內,能為起步晚、底子薄的肇慶青少年戲曲培訓積蓄新生力量。”她介紹,除了打響戲曲進校園的招牌,市粵劇團還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
如在2020年,市粵劇團與中山市世光創建集團合作,出品經典粵劇《南唐李后主》,于2020年在肇慶市粵劇演藝中心完成了首演,隨后完成了錄制并在廣東電視臺等多個網絡平臺同步播放。2021年12月,雙方再次攜手,粵劇經典《夢斷香銷四十年》完成了錄制工作。
像這樣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是市粵劇團的首次嘗試。“粵劇藝術的傳承不能單靠政府和院團的力量,還需要社會形成文化自覺,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應成為我們深度傳播的對象,把他們爭取過來,共同投入到戲曲振興的隊伍中。”朱女說道。
2021年,由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文化館鄉音粵劇團出品,肇慶市粵劇團演出的“獻禮建黨100周年-紅色原創現代粵劇《四塊銀元》問世。受疫情影響,該劇目在線上網絡平臺首播,獲得省市各大媒體平臺支持,還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CIBN“東方大劇院”家庭網絡電視、手機app做了一場同步模擬直播,香港電臺戲曲頻道隨后也播放了劇目的片段。這次的試水,讓朱女看到了線上市場的潛力,這也成為了她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個區域都是一方陣地,需要粵劇人的堅守?;泟∽鳛橹袊壳?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之一,具有頑強生命力。我堅信隨著國家日益強大,文化昌盛,肇慶粵劇團將越來越好。”對未來,朱女充滿信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