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區元魁塔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修繕保護。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目前,肇慶古城墻修繕保護工程(一期)已完成施工建設。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林琳
近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省古跡保護協會舉辦的“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2012-2022)”遴選活動結果公布,肇慶古城墻遺址成功上榜。
這是肇慶市文物考古工作成效的縮影。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健全法治保障,推進文物保護重點項目建設,挖掘和展示歷史文化資源,有效推進文物考古工作,讓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法治保障“撐傘”文物家底豐厚
來到肇慶,可以走進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城墻下追尋宋朝印記,亦可以佇立西江江畔的閱江樓內感受鐵軍足跡,或在燈影交錯的騎樓街下,暢想歷史的繁華……
據統計,全市共登記錄入不可移動文物2539處,其中,公布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1517處,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8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6處);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約3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約2100件(套)……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一個個散落在肇慶廣闊土地上的歷史遺珍,它們見證著肇慶這座嶺南文化古都的發展脈絡,也無聲講述著豐富的肇慶故事。
為保護豐厚的文物遺存,近年來,肇慶不斷健全法治保障,完善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加強并規范了我市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規劃和制度建設。同時,編制了《肇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等一批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密切相關的規劃,積極推動《肇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和《肇慶鄉村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的立法工作。
此外,市人大常委會公布實施了《肇慶古城墻保護條例》,市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并公布實施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肇慶古城墻保護規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保護規劃》。市文廣旅體局制定了《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文物管理辦法》。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政策的出臺,為我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法治保障。
整合資源保護與利用并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記者從市文廣旅體局了解到,近年來,肇慶著力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斷推進文物保護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目前,肇慶已完成了肇慶古城墻修繕保護工程(一期)施工建設,并積極推動肇慶古城墻參與“中國明清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自2014年申遺工作啟動以來,我市完成了肇慶古城墻遺址朝天門、南薰門和景星門的考古發掘工作,建成了肇慶古城墻專題展示館并對外開放。2019年肇慶古城墻納入申遺預備名單。與此同時,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崇禧塔、德慶學宮大成殿等3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修繕保護。
作為一座英雄的城市,肇慶擁有著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5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29件。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發揮紅色資源優勢,也是近年來肇慶的重點文物保護工作之一。目前,肇慶完成了革命文物調查工作,經省文化和旅游廳核定,我市不可移動、可移動革命文物數量均位于全省第四。同時,肇慶推動革命文物的修繕保護及展示工程項目。2019年以來,我市向上級爭取革命文物修繕及布展項目資金約9000萬元,先后開展了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周其鑒故居等20多處革命文物、紀念館的修繕保護和陳展工作。
為深入挖掘和展示歷史文化資源,肇慶還通過落實“古端州·新活力”工作部署,推進打造西江百里歷史文化風光帶,做好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穩步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其中,高要學宮、麗譙樓、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展覽館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博場館修繕升級后,成為廣大市民游客打卡的景點。2018年以來,肇慶羚羊峽古道、肇慶古城驛道遺址、封開縣粵桂古驛道長安段、懷集縣懷梧古驛道橋頭段先后被納入南粵古驛道15處重大發現。依托古驛道、歷史文化游徑等文化遺產資源,我市連續4年承辦廣東省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
此外,肇慶還大力推動文博基礎設施建設,肇慶市博物館新館、端州區博物館、鼎湖區博物館、封開縣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外開放,不斷完善文博基礎設施。目前,我市完成設立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有16家,其中國有博物館(紀念館)12家,非國有博物館4家。
下一步,肇慶將繼續推進文物考古工作,讓文物在發掘、保護和活化利用中重煥光彩,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讓考古工作取得新發展、新突破。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