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章及其創作的玉雕擺件。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攝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通訊員 楊明偉
從業24載的董健章是廣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寧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一直潛心玉雕創作,用靈活豐富的手法詮釋玉石的人文之美,致力將玉石雕刻作為一門傳統技藝進行傳承。截至目前,他已創作了超1500件玉石擺件,贏得較高的市場贊譽。
董健章的玉雕工作室內,擺滿了一份份榮譽證書,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玉石擺件,如以群山、瀑布、亭子、飛鳥等構圖的“源遠流長”,以茅屋、牧童、牛等為主元素的“鄉情”,以太陽和鄉村為背景的“旭日東升”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醫護人員抗擊新冠病毒為原型、以黃蠟石為材料創造的“我們一定贏”。只見該塊玉石的底色以紅為主,前端是一名手握拳頭做加油姿勢、全面防護的醫護人員,后面則是另兩名相互幫忙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看到了醫護人員不畏生死、攜手抗疫的偉大,深受感觸,便想創作一幅作品謳歌他們。”董健章告訴記者,為創作該擺件,他花了3天進行底稿創造,用了近一周雕刻。
這并非是董健章首次創作紀實類作品。去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他還曾以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游船上的會議場景為原型,創作了主題為“開天辟地”的擺件,并獲得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董健章嫻熟的技藝源于多年的刻苦鉆研以及對玉雕的熱愛。他從小就喜歡畫畫,經常隨地撿起一塊石頭、一截木棍便在地上畫了起來。初中畢業后,因家境困難他沒能繼續上學,“原本我是打算出外打工的,剛好有認識的玉雕師傅招募學徒,條件是須有繪畫功底。”懷著忐忑的心情,他前去工作室面試,“里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玉石擺件,每一件都很靈動,那一刻我便愛上了這一行。”
學習玉雕期間,董健章白天在工作室錘煉雕刻技藝,晚上回到家埋頭苦練繪畫。“第一年做學徒,我每天至少花10個小時在玉雕里,做著簡單的雕刻程序。”5年后,在師傅的鼓勵下,他首次獨自完成了“花瓶葡萄”的畫面設計及雕刻??粗@件自己一點點打磨出來的擺件,他激動不已。
2006年,董健章開始經營個人工作室,這些年,他不斷將自己對時代、人文、哲學的思考融入創作中,其玉石擺件亦憑借著成熟、流暢的表達受市場熱捧。為傳承“廣寧玉雕”這項傳統技藝,多年來,他還收了20多名徒弟,致力引領玉雕技藝走出新風采。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