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升級后的高要鰲頭紅色教育基地儼然“紅場”。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賴小琴
說起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許多人都知道其是“紅色堡壘”。這個與佛山高明接壤、毗鄰云浮新興的村莊,是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這里升起了高要縣第一面五星紅旗。經歷了艱苦戰斗的鰲頭村,如今是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要鰲頭紅色教育基地,每天迎來眾多黨員干部、市民游客參觀學習。
高明高要并肩戰斗
沿著273省道從鰲頭村出發,不到3公里,就進入了高明區更和鎮轄區,高大的“佛山人民歡迎您”的牌子遠遠就能看到,交界處兩地公路部門豎立的標識牌“肩并肩”,一如當年高明人民和鰲頭村村民并肩作戰。
在抗日戰爭年代,高要、高明和新興交匯處的要明邊區是高明縣黨組織和民主政府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1936年起,中共高明縣領導人李守純經常派出黨員到鰲頭村開展革命活動。
為了阻擊日軍西進,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于1944年7月在鰲頭村德剛伍公祠成立了抗日自衛隊。自衛隊的骨干及大部分成員都是鰲頭村的子弟,大家滿懷抗日激情,不僅參戰還捐錢捐糧支持抗戰。
當年10月,鰲頭村交通情報站在該村炮樓“崇德樓”成立,由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1945年1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派伍珍、伍子高(均鰲頭村人)兩人回村組建。這個交通站處于敵我在軍事上反復爭奪的邊緣地帶,它通過高明縣合水區小洞交通站與三團保持密切聯系,主要任務是搜集敵情動態、掩蔽救治傷病員。日寇投降后,這個站繼續堅持工作,不僅有力地支援了小分隊的對敵斗爭,而且為迎接新的斗爭做了大量的發動群眾的工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鰲頭村群眾做了大量的情報工作及多次接轉了從香港、外地來往游擊區或從游擊區往各地的革命同志,真正發揮了交通情報聯絡基地的作用,也為解決部隊的給養問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白皮紅心”保長兩地戰斗
說起鰲頭村的抗日和解放戰爭的歷史,鰲頭村抗日自衛隊隊長伍鑒衡的孫子伍勤如數家珍。1989年,鰲頭村申請補劃為抗日根據地、享受革命老區待遇時,伍勤騎著自行車搭著祖父伍鑒衡、與父親伍汝芳到處尋訪、開證明,一份份珍貴的證明材料,至今由他保存著。
伍勤介紹:“我爺爺被稱為‘白皮紅心’的‘政權司令’,他帶領著隊員和村民為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特別是在出名的三次戰斗中,情報信息都是經由他傳出去的。”
資料顯示,1944年12月,高明二區人民行政委員會決定在鰲頭村成立“白皮紅心”的“兩面政權”,指派伍鑒衡為高要縣江南鄉第一保保長,掌握村中權力開展革命斗爭。此外,他也是鰲頭村交通情報站的負責人之一。
三次戰斗分別是石壁嶺戰斗、癲狗山伏擊戰及新興東城圩的戰斗。其中,1944年冬,國民黨158師473團企圖圍攻高明抗日根據地,途中在東橫江村召開鄉保長、士紳會議。伍鑒衡以找向導及籌軍糧為由,從中了解敵情,及時將情報轉送給高明人民抗日游擊第三大隊。由于情報準確及時,在高明癲狗山伏擊戰中,殲敵一個連,后活捉敵團長黃道尊。
此外,伍鑒衡征得上級同意,將國民黨政府存放在鰲頭村保管的兩萬多斤田賦糧谷賣掉,購回手提機槍2挺、短槍6支、子彈320發,送給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
伍鑒衡的兒子伍汝芳,也參與到革命戰斗中,主要負責宣傳革命道理提高群眾覺悟。后來整理成文的鰲頭村革命歷史記錄、老游擊隊員的口述材料等等,也絕大部分源自他的筆下。2000年左右,黨員干部前去參觀學習時,他還經常義務講述當年的戰斗歷史及游擊隊員們的英勇事跡。
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去年,在鰲頭村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基礎上修繕升級的高要鰲頭紅色教育基地揭幕。記者看到,原鰲頭小學舊址教學樓、球場、宿舍樓外立面、外墻、內部樓道走廊等都進行了升級改造,整個基地呈現出“紅場”氣勢。而原小學球場建設了升旗臺,小學內部建設主題公園、初心亭、公廁、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自2021年7月開放以來,該基地已接待參觀超150場次,約6800人。
來自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駐村第一書記何鴻濤介紹,鰲頭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偏低,目前鎮、駐鎮幫扶工作隊及村里,正探尋利用鰲頭村的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利用紅色教育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結合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推動鰲頭村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